疫情期间减少外出,只吃不动腰身渐宽,很多人还出现腰背酸痛的情况,这如何是好?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居家健身小妙招,在家练起来! 当我们宅在家中,如果总是以不良姿势久躺或久坐不动,或长时间保持静态生活,让骨骼肌缺乏活动的话,那些核心肌群,尤其是腰背部的核心肌群渐渐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无法发挥它们重要的协调稳定功能。时间一长,腰背部肌力失衡,进而引发腰部生物力学失衡,就有可能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因而产生腰痛。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不妨试试如下几种方法: 1. 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减轻腰椎的负担,避免椎间盘承受过大压力。 2. 请勿吸烟。吸烟会减少组织的血液供应,可导致椎间盘损伤。 3. 定期运动。保持定期运动的习惯,特别是保证核心肌群的锻练,以增强腰背核心肌群的肌力和弹性,为退变的椎间关节提供动力性的稳定。同时,腰椎的稳定性、平衡性、协调性都能随之増加, 因而达到減少慢性腰痛的发生率及复发率的目的。 4.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不要长时间久站或久坐,每30-40分钟应起来活动一次。 5.提重物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姿势。避免弯腰抬起重物。如必须抬重物,先蹲下,然后腰椎保持直立再向上抬。必要时,可以寻求他人协助或使用适当的辅助工具。 6.选择合适的床垫理想的床垫。应当软硬适中,能支撑脊柱,使颈椎、腰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前突,使背部肌肉放松,减小椎间盘的压力如床垫太软,腰椎前突消失,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椎间盘原性或小关节紊乱造成的腰痛。如床垫太硬,腰肌处于绷紧状态,容易引起劳损,导致腰痛。 7. 健康营养饮食。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提高身体免疫力尤其在疫情期间,很多人精神压力增加,饮食无规律,且压抑性食欲增强,造成体重增加。这会导致腰椎负荷增加,引起腰痛。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学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感染细菌、病毒等风险。根据运动锻炼与人体免疫机能之间的关系,疫期运动锻炼,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两点: 注意控制运动量,长期过量运动会降低免疫力。对于刚开始锻炼的人来说,每次运动10-20分钟,逐渐增加30-40分钟,碎片化的运动也是有益的;每周安排3天运动,逐渐增加到每周5天。采用中等强度(运动过程能讲短句)的有氧运动、柔韧性练习等。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运动后要有舒适的疲劳感,疲劳感在运动后第二天基本消失为宜。 对于经常运动人群,在疫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根据“开窗理论”一次大强度运动后,会出现免疫低下期,持续3-72小时不等,各种细菌、病毒易感性增强。因此疫期要适当控制运动的强度,要在运动过程中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后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注意保暖。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套居家力量锻炼方案: 这套锻炼方案主要由身体自重练习(徒手)组成,每次练习8个动作,每个练习又分成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难度进阶。采用这套方案进行锻炼,每周锻炼2-3天,训练日之间要有间歇休息。锻炼时每个动作或部位重复2-4组,组与组间歇时间1-2分钟。除练习动作的难度进阶外,每组动作练习的重复次数也有进阶安排。例如:可以在初级难度下按照每组10个的重复次数进行锻炼,1-2周后,进阶到每组15个重复次数,然后继续在重复次数上进阶到20个每组,在进阶到中级动作难度下,按照10、15、20个每组的重复次数,每1-2周进阶一次。能够完成20个每组的重复次数后,之后再进阶到高级动作难度。 上肢: 1.胸部手臂力量。采用不同俯卧撑动作进阶练习,锻炼时均需保持躯干平直,身体俯下时,双肘与躯干呈45度或双肘贴近身体,可以达到锻炼胸大肌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效果。 初级是扶墙或者扶椅俯卧撑,使躯干抬高,保证手扶物结实稳定安全。中级是在地面上做水平俯卧撑。高级是做脚抬高的俯卧撑(脚放沙发或椅子上)。 2.肩背力量。肩背力量的居家锻炼主要是以划船动作为主,家中有哑铃的话,配合哑铃较易操作,另外也可根据家中实际情况,使用饮料瓶,油桶等居家生活用品,采用灌水装米的方法来调整重量。 初级是俯身划船,要点是屈髋屈膝,保持下肢稳定和背部平直。中级是直立划船,保持身体直立,双手分开与肩宽,肘部引导手臂完成动作,手臂抬起时,肘部不要超过肩膀。高级是单臂弓步划船,在弓步下注意保持平衡,配合肩胛手臂完成动作。 下肢: 3.下肢综合力量。采用不同深蹲动作进阶变化,练习动作时避免膝盖超过脚尖和双膝内扣。 初级采用自重深蹲,下蹲需到大腿与地面水平位置。中级采用高脚杯深蹲的方式,注意手持重物贴近胸壁,下蹲过程保持躯干挺直。高级采用双臂持哑铃或者壶铃硬拉的方式,注意髋部用力,练习过程中保持脊柱中立位,不要塌腰弓背。 4.大腿后群力量。发展大腿后群力量,有助于减少腰背疼痛,降低损伤发生,改善运动表现。 初级是双腿臀桥,练习需要注意依靠臀部用力使骨盆抬起,脊柱保持中立位,避免腰部过度用力。中级是单腿臀桥。高级是单腿硬拉,注意保持躯干背部平直,身体围绕支撑侧髋关节绞动,支撑腿可微屈,动作全程缓慢有控制。 5.单腿力量。进行单腿力量锻炼,对于改善身体平衡,提升身体功能有良好效果。 单腿力量锻炼的初级是分腿蹲,要领是动作练习过程中,身体重心控制在前后脚中间位置。中级是保加利亚蹲,需要将后腿放在板凳或沙发上抬高,保持平衡,前脚位置通过下蹲调整到能够让大腿与地面平行且不超过脚尖位置即可,用力过程注意支撑侧脚跟和臀部发力。高级是弓步蹲,要点是保持平衡,弓步蹲下,抬腿蹬起,迈步行进,动作连贯流畅有控制。 核心: 6.腹侧力量。采用多种平板撑的变化开展锻炼。不同于其它练习内容,腹侧力量是静力性练习内容,需要以时间变化来进阶。可以采用45秒、60秒、75秒的方式进行进阶。 初级是常规平板撑练习。中级在常规平板撑基础交替抬起手臂。高级在常规基础上交替抬脚离开地面。 7.体侧力量。初级是侧撑动态屈腿,在侧撑基础上,一侧大腿做屈曲伸直踩自行车动作,可按照10-15-20次数进阶或时间进阶,注意练习时躯干不要晃动,身体保持平直。中级是单臂农夫行走,高级是双臂农夫行走,农夫行走动作是最贴近生活的动作练习,最具功能性,可以锻炼脊柱稳定,手臂和下肢力量,练习可以达到全面充分锻炼的效果。要点:练习时挺胸,抬头,小步,快走,负重以单侧不超过身体自重50%为宜,练习按照时间进阶。 8.背部力量。背部练习以鸟狗式变化进阶。鸟狗式练习以对侧手足伸展为基础,锻炼核心的控制和稳定,有助于缓解腰背不适,改善运动表现。初级是对侧手足伸展后,放下支撑,换对侧。中级是在伸展基础上,再完成肘膝相碰,再伸展然后换对侧。高级是在中级基础上,支撑侧膝盖离开地面进行对侧手足伸展和肘膝相碰的练习。所有鸟狗式练习都应注意身体平直,头部放平,四点支撑时,腰椎在中立位。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用游泳动作居家健身
不用下水,居家也能“游泳”。游泳运动的陆上练习不仅可以使我们保持肌力,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在练习前,只需要找两个或三个等高的小凳子拼在一起,保证凳子间没有缝隙即可。 动作一:仰泳姿势 身体仰卧在凳子上,腰部和臀部放在凳子上,背部悬空,头部放平。然后双臂交替转肩,双腿上下交替打腿配合手臂动作。注意,双臂划动时,要收紧腹部。做4至6组,每组30次。 动作二:蝶泳姿势 身体俯卧在凳子上,胸部以上悬空,背部收紧。双手从身体两侧向前伸展,同时双腿向下摆动,然后双手向大腿方向回收时,身体拉高,同时双腿再进行向下摆腿动作。重复做4至6组,每组20次。 动作三:自由泳姿势 俯卧在凳子上,头部和双脚抬高,双臂前伸。动作开始后,双腿上下交替打腿,一只手往大腿方向划水时,另一只手尽量伸直。然后前伸手再进行划水动作,之前的划水手转为前伸手。如此做4至6组,每组30次。 动作四:蛙泳姿势 俯卧在凳子上,胸部应探出凳子。然后双手同时向外划圈,画圈不需要太大。当手臂回收,双掌合十时,肘关节夹紧胸口,同时上半身尽量抬起,之后再将双臂前伸。与此同时,腿部做收、翻、蹬、夹动作。整个动作过程中,腰背挺直,收腹。做4至6组,每组20次。
紫外线灯消毒 小心灼伤眼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除了口罩、酒精、洗手液等防护用品外,很多人也买了家用紫外线灯在家自行消毒。但近日,由于紫外线灯使用不当,导致伤眼的事件频频发生。据媒体报道,2月3日中午,家住深圳的方女士就因为使用紫外线消毒时未离开客厅而导致眼睛灼伤。如何正确使用紫外线灯?眼睛被灼伤怎么办?听听专家怎么说。 日前,张女士因为从医院就诊回家恐带回病菌,因此赶紧打开紫外线灯进行全身消毒。其间,张女士在客厅里待了20多分钟。当天晚上,她的眼睛出现红肿、痛痒、异物感等症状,第二天也没有好转,不得已去医院眼科就诊,医生了解前后经过并结合张女士的临床表现,认为张女士是因为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不当导致的眼睛灼伤。 紫外线灯消毒时人应离开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孟晶副主任医师介绍,紫外线灯是利用汞灯发出的紫外线来实现杀菌消毒功能,它放射的紫外线能量较大,如果没有防护措施,极易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特别是对眼睛造成伤害。因为眼睛里含有很多蛋白质,紫外线使蛋白质凝固变性,角膜上皮坏死、脱落,造成角膜损伤,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眼红眼痛、怕光睁不开眼、流泪、有强烈的异物感,并有视物模糊的情况。 孟晶介绍,紫外线照射灼伤眼睛通常有个潜伏期,快的是半小时后发作,慢的6~8小时后才发作,患者很难当场发现。她提醒,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时,人应该离开紫外线能照射到的区域。开了灯后人就马上离开,一般来说,开灯关灯的那一两分钟是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的,如果有条件,也可佩戴防护眼镜开灯关灯。在公共场合,如果碰到紫外线消毒,应及时避开,特别要注意避免皮肤角质层较薄的儿童误入紫外线操作区域。 2.紫外线灯照射的时间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为了保证有效消毒,紫外灯不要放在地上,可以放的稍微高一点,至少离地1米。 3.带臭氧的紫外线灯不仅对眼睛有害,对裸露的皮肤也有损伤。因此,建议使用完后,一定要开窗通风20分钟以上再进房间。 症状轻微可暂先自行处理 如果已经被紫外线灼伤眼,可以这样处理: 如果自觉症状很严重,需要马上就医,眼科医生一般会给予镇静、止痛消炎药或收缩血管的眼药水等。一般经过应急处理,症状会慢慢好转。 如果被紫外线照射的时间短,症状比较轻,在目前这种疫情防控期间,可以自行去药店买药使用,主要是两种药,一种是消炎药,如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一种是生长因子。孟晶介绍,生长因子主要是促进损伤的角膜上皮快点修复。这两种药的副作用都比较小,可以自行用药在家里观察两三天,如果自觉症状有减轻可以继续使用一周左右。一般经过用药,大部分患者都会好转。如果自觉没有好转,则需要就医。
科学防疫 老年人应该避开五大误区
面对疫情,老年人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要过度恐慌,要科学防控,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误区一:建议老年人佩戴N95口罩,密闭效果好。 正确方式: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 老年人正常外出时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回家之后将口罩置于干净、通风的地方,可以重复使用。如果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不建议老年人使用N95或KN95等防护口罩,因为其密闭性太强,呼吸阻力较大,长期佩戴后可能出现缺氧而导致的胸闷、气短、憋喘等呼吸困难症状。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更要谨慎。 不推荐使用棉布口罩、海绵口罩。 误区二:室内要经常喷洒高浓度消毒液,熏醋也能达到消毒效果。 正确方式:老年人呼吸道比较脆弱、敏感,应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产品。优先使用浓度75%的酒精棉片擦拭,也可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等清洁家具、地面。 酒精易燃,若空气中的酒精浓度达到3%就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最好用擦拭消毒的方式,而不是喷洒;酒精消毒前后应远离高温物体和明火。 此外,熏醋不仅达不到消毒效果,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不建议老年人尝试。 误区三:吃抗病毒药物能预防新冠肺炎。 正确方式: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切勿擅自预防性服药。 误区四:空气中飘有病毒,能不开窗就不要开窗了。 正确方式:定时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能减少可能存在的病毒量。居室要勤开窗,经常通风。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另外,目前天气还比较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引起感冒,老年人要注意保暖。 误区五:每天要多次测量体温。 正确方式: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体温,正常体温不超过37.3℃。 接触式体温计最好个人专用。 温馨提示:面对疫情,老年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 要尽量不出门,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从传染途径上切断一切可能,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护。 ② 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健康时间表,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③ 要通过官方媒体了解权威信息,不轻信、不传播非官方渠道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无所适从。 ④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家人多聊天交流,与亲属、朋友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沟通交流,互相关爱、支持。 ⑤ 如果感到恐惧、焦虑,可通过向家人诉说、放松训练等进行排解;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改善,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增强抵抗力 老年人吃动指南来了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老年人是重点易感人群。国家卫健委制定的防护措施中,老年人除了做好自身防护外,特别强调要注重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增强抵抗力,预防病毒感染。然而,老年人是营养不良高发人群,在疫情防控期间户外活动减少、食材获得途径减少,再加上生理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心理恐慌等因素,会加剧营养不良的发生。那么,老年人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饮食呢?一起来听听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楼慧玲怎么说。 日常饮食要记住这8个要点 楼慧玲表示,根据临床膳食营养知识,采纳权威机构发布的防治新冠肺炎专家建议,以及结合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议老人的日常膳食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能量要充足 在保证充足能量供应的情况下,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每天进食高蛋白类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等。 2.食材要多样 在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更应重视全面均衡的膳食搭配,不偏食、荤素搭配。注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补充。 3.每天进食新鲜蔬果 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特别是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要避免食物油腻、过甜、过咸,多吃粗纤维食物。不要听信偏方和食疗可以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说法。 4.适量多饮水 每天喝水不少于1500ml。主动少量多次喝水,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饮食安全 一次烹饪要熟透、二次加热要热透,提倡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 6.对高龄老人和体弱的老年人能量补给要重视 宜少食多餐,要在三餐基础上进行2~3次加餐,加餐可选用牛奶、酸奶、花生、核桃、鸡蛋、面包、水果等,不能满足需求的可推荐添加一些特殊配方的营养制剂,在三餐中间补充摄入不足。尤其要重视维生素D、E等的补充。 7.老年食堂、养老机构老年人应采用分餐制就餐 最好使用一次性餐具或经过严格消毒的餐具,做好手卫生,并做好食品留验,保证食品安全。 8.要学习掌握个人防护措施 做好手卫生,做好洗漱、沐浴等。饭前饭后一定要洗手。 这两种极端情况需警惕 楼慧玲介绍,近期由于宅在家的时间比较多,部分老人的饮食出现了两个极端的变化:一部分人在家没事干,看电视的时间比较多,边看电视边吃坚果等零食,不自觉摄入了过多能量。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在家活动量减少了,刻意少吃点,结果造成营养不足,这两种情况都需警惕。 1.营养(能量)不足 由于日常活动量减少,有些老年人会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然而,老年人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自身肌肉和脂肪的消耗出现肌肉减少,有些错误的控制饮食方法会导致“减肌”不“减脂”,导致机体各项机能衰弱,尤其是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病毒感染机会。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要注重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 2.营养(能量)过剩 若过度饮食,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患者。因此老年人尤其要做好自己的能量管理,以达到最佳的营养供给,确保机体功能健康。 3.消化功能下降 由于宅在家不活动,加上对疫情的恐慌情绪,会影响到老年人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增加营养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保持坦然的心态,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接纳因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保证充足的睡眠。家人要及时疏导老年人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尽量维持原有的生活规律作息,自己掌控生活节奏,出现消化不良情况时,可给促进胃肠蠕动和助消化、通便等药物治疗和一些中药调理。 适量运动 可促进营养吸收能量转换 运动是促进营养吸收、能量转换的最好方法,可促进蛋白质吸收,充分发挥营养膳食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情况下,运动受到一定限制,但仍推荐适量的适宜个体的运动,对保障老年人健康尤其肌肉功能的维护、营养的消化吸收,包括改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自我生活能力、改善免疫功能都至关重要。 1.有氧运动:在房间、阳台行走,做操等,在做好防护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也可去空旷人少的地方如公园散散步等。 2.抗阻运动:肌肉是我们机体蛋白质的储存器官,与营养状况、营养贮备密切相关;除年龄因素外静止不动是肌肉丢失最常见的原因。抗阻运动是维护肌肉量的最好办法,四肢肌肉占我们全身肌肉量的50%以上,维护好上下肢骨骼肌肉在非常时期更显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也可开始肌肉保卫战,上肢肌肉可通过举哑铃或自己认可的负重物如矿泉水瓶等来锻炼,下肢肌肉可做下蹲或者用一些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强下肢肌肉运动。 3.柔韧性运动、平衡运动:对一些平衡和柔韧性能力好的老年人可适当做些瑜珈、跳舞、太极、舞剑等运动。 4.衰弱或半失能老人也可在专人看护下借助辅助器材做一些相应运动。 楼慧玲提醒说,运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不同人群运动量不同,个体差异大,建议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确保安全为主,一般最好每天至少运动10分钟,但不强行要求每天多少时间。积少成多,关键是要养成运动的积极习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做相应运动。运动前准备工作要充足,包括衣服、鞋子、灯光、周围环境等,运动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用来抵御新冠病毒的消毒剂 会引发哮喘吗?
宅在家里消消毒,买菜回来消消毒,出入小区消消毒。一场疫情,让消毒剂成了普通人大战新冠病毒的必备武器。 但也有人担心,大量使用消毒剂会不会给健康带来风险。比如,会诱发哮喘吗? 专家的回答是,有可能。 消毒剂可能成为哮喘诱发因素 “新冠病毒来袭,勤洗手、戴口罩、定时通风和消毒,成了老幼皆知、妇孺共守的日常习惯。” 上海长海医院主任药师王卓说,然而在全社会都特别重视环境消毒、空气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可能会成为一些哮喘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 王卓介绍,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哮喘患者多数都属于过敏体质,他们对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有时就表现为哮喘的急性发作。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王卓说,其中许多带有刺激性气味,特别是浓度过高、喷洒过于密集时,容易刺激皮肤黏膜或诱发咳嗽、哮喘。 鉴于此,王卓提供了几条建议:应该按照各种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使用消毒剂;使用消毒剂时,不应正对着人喷洒;如果哮喘患者对某种消毒剂特别敏感,可尝试换用其他类别消毒剂;一旦诱发哮喘,一定要及时应用迅速起效的哮喘症状缓解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并尽快脱离诱发环境。 居家哮喘患者要注意防过敏 这场疫情,正值冬末春初换季时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管药师严郁建议,居家哮喘患者一定做好防过敏准备。 “过敏是哮喘常见诱因。”严郁说,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也有诱发过敏可能,应注意正确使用。 除此之外,严郁建议,居家哮喘患者要寻找生活中的过敏原,并做好防过敏措施。常见过敏原包括但不限于:尘螨、花粉、烟味、汽油味、油漆味、冷空气、真菌、猫、狗毛等。 “居家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清洁,床品和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干净。” 严郁说,同时要小心通风过度而导致感冒,注意保暖。 在用药方面,严郁建议居家哮喘患者警惕药物过敏,常见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可能诱发过敏,因此居家哮喘患者要避免自行加用药物。 “居家哮喘患者一定要规范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剂量,注意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有问题建议使用专业正规网络医疗平台咨询。” 严郁说。 严郁还建议,病情平稳者如有需要,可以一次性去医院适当多补充药品以减少疫情期间就医频次。但如果病情持续恶化,难以控制,建议做好防护,必要时及时就医。
宅家抗疫,常喝六药茶
编者的话:宅在家里,人们往往精神压力大,心情焦虑,影响生活和睡眠;每天盯着手机、电脑的新闻,让人眼睛干涩、颈背疼痛;运动减少、三餐不规律,免疫力也会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导致的不适,推荐服用六款药茶。 西洋参三七茶增强免疫 西洋参片10克、三七片5克、赤灵芝片15克(与米同炒,可减轻苦涩味)、黄芪15克、去核红枣3枚。将上述药材一齐置于养生壶内,加入清水1升,煎煮40分钟即可,代茶饮。一般养生壶可保温8小时,饮完可复煎1次。若用砂锅煎煮,则加入清水1.5升,煎煮30分钟,倒出药汁后,药渣即刻加入开水750毫升,煎出500毫升药汁,两次煎出液混匀贮存于保温瓶内保温,随时饮用。推荐每周饮2~3天。 本方补气血、利血脉、调五脏,适宜一般人群服食,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金银花黄芩茶 解毒清肺 金银花、黄芩、连翘、桔梗各15克,藿香、紫苏叶、桑叶、贯众各10克,玄参25克,板蓝根、白茅根、黄芪各30克,甘草5克(成人3人量)。将上述药材放进砂锅内,加入清水没过药面(用手压药)约3厘米,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30分钟,倒出分成3份。成人每日服用1次,8~12岁儿童减半,每周服1~2次为宜。 本方诸药合用,有清热疏表、解毒清肺、化湿避秽的功效,可用于预防温毒时疫。▲ 藿香佩兰茶 化痰止咳 藿香、佩兰各6克,广陈皮10克,沸水冲泡饮用。 本方中,藿香可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佩兰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作用;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特称“广陈皮”,其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状。 三味合用,可芳香化湿、避秽化浊、健脾开胃、化痰止咳,适用于寒湿困脾、食少纳呆、咳嗽痰多的患者。▲ 杞菊石斛茶 养肝明目 枸杞15克、杭白菊10克、铁皮石斛10克(剪碎)。上述药材洗干净,置于砂锅或养生壶内,加水1升,煎煮半小时,倒出,代茶饮。也可以直接将药材放在保温杯中,用开水冲泡。 三味同用,能益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生津止渴,非常适合老看电脑、手机者防治眼睛酸涩、疲劳、腰酸背痛。本茶也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热病津伤、口干烦渴、内热消渴,以及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状的辅助治疗。▲ 香附紫苏薄荷茶疏肝理气 香附、紫苏叶各5克,薄荷3克,沸水冲泡饮用。 香附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脾胃气滞、经闭痛经等症状。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很适合风寒表症伴有胸闷呕吐症状,对于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宣通。薄荷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三味合用,能疏风解表、疏肝行气,有效缓解“宅家”“春困”的不适症状。▲ 儿童常喝 太子三花茶 近期,很多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目前,中医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具有寒湿蕴结化热的特点。儿童普遍存在肺脾不足、脾胃虚弱,引起湿浊内生,更易于感染,除了发热、咳嗽,也有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等湿邪困阻的表现。所以,儿童预防,重点在健脾化湿、清热消滞。在此推荐一款药茶。 太子参、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山楂各10克,神曲3克。加水3碗,水开后煎煮20分钟(可加少许白砂糖),静置10分钟后,去渣取汁。1岁以下儿童,每次30毫升;1~3岁儿童,每次50毫升;3~6岁儿童,每次100毫升;7~14岁,每次150毫升。每天服2次,每周连服3天、停4天。 太子参健脾益气而不温燥,适合儿童补益肺脾;木棉花、鸡蛋花为岭南药材,药食同源,可清热祛湿而不伤正气;金银花擅长清热解毒而药性平和,尤其适合儿童清热;山楂、神曲(广东神曲尤佳)消食导滞助脾胃运化,防止痰湿内生。诸药共同发挥健脾化湿、清热消滞的功效,普遍适合儿童服用预防。
天天网课 如何保护眼睛?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网络课堂,家长们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长期对着电脑,近视度数可能会加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低视力科主任医师杨晓教授指出,远程教学模式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模式和用眼习惯发生改变,家长应重视对孩子们视觉健康的保护工作,提前做好防控。 警惕: 开学或迎来配镜高峰 连日来,随着寒假时间的延长、居家远程学习模式的铺开,孩子视觉健康成为了家长们焦虑的问题。“我的孩子一天到晚都盯着屏幕,这近视度蹭蹭蹭往上涨怎么办?”“要不要换台大屏幕电脑或者买防蓝光眼镜,这方法有没有效果?”…… 针对家长们的焦虑,杨晓介绍,最近不少家长咨询相关问题,常见有:间歇性外斜视;视近不能持久、眼痛等视疲劳表现。杨晓介绍,随着孩子们居家学习时间拉长,有的孩子上完网课后手机、电视屏幕不停歇,过度用眼可能会导致眼健康不良,例如近视加深或视疲劳,以及眼干等视频终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酸眼胀,眼干,眼红,刺痛,看近太久后看远模糊,有些甚至出现头痛等,这些都是视疲劳的表现,有些是属于双眼视调节和集合的问题。 “预测在开学后的周末会出现就诊、配镜小高峰,近视的发病率会增加。”杨晓表示。 防控:居家学习要做好预防 专家提醒,在居家远程学习期间,家长应引导孩子们培育良好的用眼习惯,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姿势,并可从光线、用眼时间、运动等方面做好近视防控工作。 在上网课时,显示器屏幕的中心和双眼平齐。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45~65厘米之间。“建议眼睛离显示屏的距离越远越好,可将手机内容投屏到电视机上播放,有条件的家庭,可参考学校教学,采用投影仪替代电子屏幕,要注意显示屏与外部光亮度需接近。”此外,显示视标的大小需适中,不要太小,如视角太小,越需要专注,越不敢眨眼,太大则影响视野范围。 读书写字的过程中,正确的姿势很重要。学习时选择合适的桌椅高度,保证正确的读写坐姿,做到“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1尺(33cm)、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1拳(6~7cm)、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1寸(约3cm)。 家长需注意的是,学习的光线也很重要。如果是白天,建议将写字台搬到有自然光的场所,光线充足的阳台和窗户旁是非常好的选择,可以远眺,也可以在那里看书写字。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书本或眼睛。夜间使用台灯时,灯光亮度要以眼睛直视时觉得不刺眼为宜。台灯放置位置需正确,台灯光线从写字的手写斜前方射入。如右利手的,台灯应放在左前方,避免写字时手影遮挡光线。此外,使用台灯时,房间里大灯也应该开着。 调整:网课时间掌握“30/10”原则 杨晓表示,学生们在学校教室的学习,通常是40/10,即40分钟课程搭配10分钟休息时间,但是网课由于显示屏为电子屏,且距离太近,所以建议调整为30/10,即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 在居家护眼的举措中,可考虑眼保健操和运动相结合。眼保健操务必保证洗干净手后再做,做完再洗手。 “在家里也要坚持利用各种条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在阳台跳绳、仰卧起坐、跑步机跑步,从而达到和户外活动类似的预防近视效果或强身健体的作用。”杨晓提醒。 提醒: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孩子眼睛不舒服时,家长们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是用眼过度还是眼睛出了问题,在疫情期间是否应该带他去就诊? 杨晓表示,判断是否立即就诊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短期明显视力下降;短期明显眼痛;眼外伤。具体的症状表现为:伴有视力明显下降的眼红;突发明显眼痛、眼红、头痛;突然发生的或短期加重的明显视力下降;突发的看东西有持续的遮挡感;眼部外伤(轻微的眼皮擦伤,无视力下降的碰伤等可先在家观察);异物进眼等,如果有以上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就诊。 如果只是眼疲劳,如出现眼部干涩或眼痒症状,不一定要马上用眼药水,可用以下方式改善眼疲劳,如注意不要揉眼,眼干可适当热敷,如平时有眼部过敏史,出现眼痒可适当使用冷敷,如合并其他眼部不适,如分泌物增多等,仍需及时就诊。 “经过一段时间远程学习模式,开学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视觉健康情况。”杨晓提醒,如果开学后家长发现孩子看远处经常眯眼,歪头视物或眯眼,视物疲劳,抄作业不完整,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和情绪发生变化等,应尽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邰梦)
预防新冠肺炎 上班族一定要了解这三件事
骑共享单车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共享单车企业是否需要频繁给车辆消毒? 疫情期间骑共享单车时,尽量避开人群聚集地,且中途不做过多停留,务必遵守交通规则,同时需加强手卫生。建议骑车时佩戴手套,到达目的地后,摘除手套并进行手卫生(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如手套为重复使用,应及时清洗。 共享单车企业应保证车辆清洁,可正常使用;如车辆有明显污染物,清洁后可用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地铁票会不会传播病毒? 目前,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仍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和保持手卫生可有效预防病毒传播。理论上循环使用的地铁票有污染病毒的风险,但概率极低,建议使用地铁票后及时洗手。有条件时,推荐使用个人交通卡或手机APP支付方式。 在外使用公共洗手间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应注意正确佩戴口罩。使用坐便器时,如厕后先把马桶盖盖好,再冲水。如厕后用洗手液(或肥皂等)流水洗手,使用干手机吹干,或一次性纸巾擦手。 温馨提示: 疾控专家给上班族的六个健康防护小建议:1.不带病上班,如果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疼等,不要带病上班。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 2.处于单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处于多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宽松、通风良好,且彼此间确认健康状况良好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其它工作环境或无法确定风险的环境下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3.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外出回到家,一定要先洗手。 4.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5.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6.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楼层不高建议改走楼梯。进入电梯应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接触电梯表面,减少用手揉眼、抠鼻等行为。碰触电梯按钮后要洗手。 (资料来源: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
有了脂肪肝 膳食营养要从这五方面调整
不少人在每年的例行体检做B超时会被告知,你有脂肪肝,需要注意啦,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 通俗地说,脂肪肝就是肝脏中的脂肪太多啦。医学上的定义是,当肝脏内脂肪(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分解与合成失去平衡,或储存发生障碍就会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积聚。如果脂肪的总量超过常量的一倍,或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浸润超过30%~50%,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或酒精性肝炎。妊娠、某些药物或营养不良也可以引起脂肪肝,这几种情况相对比较少见。 有了脂肪肝,不要着急。需要找出脂肪肝发生的病因,并尽可能地消除病因。同时,需要在膳食营养上加以调整。 从营养的需要上,脂肪肝和其他肝病有所不同。 1、总能量 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有了脂肪肝,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并适量减少。对于体重正常、从事轻度身体活动的人,每天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30千卡,以避免加重脂肪堆积。例如,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摄入1800千卡的总能量。 肥胖或体重超重者,需要逐步减轻体重,每天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20~25千卡。 2、蛋白质 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特别是优质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2~1.5克蛋白质,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等都具有抗脂肪肝的作用。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质。 3、碳水化合物 适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转变为脂肪,导致肥胖,促使肝内脂肪肝的形成。适量吃谷薯类食物,特别是粗加工的谷类食物;不吃或少吃精制糖、蜂蜜、果汁、果酱、蜜饯等甜食和甜点心;不喝含糖饮料。 4、脂肪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植物油中含的谷固醇或豆固醇和必需脂肪酸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可以阻止或消除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有利于脂肪肝的防治。控制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全天总能量的25%;控制胆固醇的摄入,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5、维生素和矿物质 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具有调节血脂、血糖的作用。 饮食应粗细搭配,最好能做到顿顿吃新鲜蔬菜,天天吃水果,这能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果需要,可以适量使用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 一天的食谱举例 早餐:全麦馒头一个、韭菜炒鸡蛋、脱脂牛奶一杯、菠菜拌果仁 午餐:糙米饭一小碗、芹菜炒肉丝、素炒莴笋 晚餐:杂粮粥一碗、玉米面窝头一个、手撕包菜、素炒豆腐 作者介绍:马冠生,博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从事营养与健康研究27年。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问题专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2013第六届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健康传播风尚人物,2012年获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授予的“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健康中国2012·十大年度人物奖”,中国营养学会2008年至2010年度营养科普工作个人一等奖。